投基一时,养基千日!大家好,我是专注好基金的猴哥。
最近猴哥关注到一个新闻说,财经专业越来越不吃香了,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。。。
有记者统计了北京、上海和广东三个地区,近几年知名财经院校的录取排位情况。不论是上海财大、中央财大等等,过去三年的录取排位都在持续走低,尤其是今年最为明显。
比如在广东省,上海财经大学的文科录取名次是2441名,而去年则是1218名。5年前是510名。上海财经大学在广东省的理科录取名次今年是13602名,而去年是7755名,5年前是2525名。
中央财经大学,录取的最低排名则从6000名左右,降到一万名以外,2023年为11370名,2024年为13853名。
西南财大则到了2万名以后。在北京、上海,上述部分财经院校招生名次下滑了至少1000名。
至于为什么遇冷,我觉得和这几年金融行业的行情有很大的关系,加上整个行业又在供给侧改革,福利水平和薪资待遇预期都不怎么好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生和家长的选择,考生的报考也更加理性了。
大家要相信,最能反映社会现状的,就是股市和高校招生市场。这二个市场群体都极其庞大,都是社会最真实的体现。现如今生物制药、建筑、土木工程、经济学、金融相关的专业就是有点崩盘的感觉了。。。
猴哥就是金融专业出身,曾几何时,公众看待金融行业总是带着精英滤镜,可如今搞金融的都有点羞耻感了,最近两年接连曝光了这么多负面新闻。上周五金字塔顶的少爷“泄密门”,今天又是基金圈乱搞男女关系的“桃色门”,猴哥都自闭了,我们混的到底是同一个金融圈吗??
唏嘘之余猴哥也有同感,太难了,研究这块都已经卷冒烟了,下行周期力资管行业真不是人干的。之前调研认识的其他私募的几个哥们,好几个因为公司倒闭都转行了,有几个去考公了,有的去搞数据分析了,还有的去干自媒体了,总之就是“毕业”了。
不过我觉得这个也不是什么坏事,甚至是上面想要的结果,给金融行业降降温,从业人员也能沉淀沉淀。让优秀的人才去其他各行各业添砖加瓦,别老挤破头地去搞金融,AI、高端制造、芯片、国产替代的各个领域更需要新鲜的血液。
……
今年的市场难不难?是真的难,内卷+分化到了极致。说个极端情况,如果某一个投资人年初拿着小票跌一轮,然后低位在止损拿现金或者大票,没赶上2-4月小股反弹,然后5-6月又高位买回小股再跌一轮。最后受不了想着拿防守股和红利股躺平了,然后7月又被砸一轮。整个上半年如果吃到这几波主跌浪,基本就是腰斩起步。
存量市场下的博弈就是这么残酷,有的时候赚钱的窗口期就持续那么1、2个交易日。每一个舒服的动作和行为背后都暗藏着危险,如果碰上运气不好的话,也可能亏得更多。
有句老话说得好,多做多错。所以猴哥尽可能简化自己的投资,做好资产配置,做到有纪律地去定投。
像我现在就是左手梦想家,右手花好月圆,涵盖了权益类、货基和债基,剩下的就是每次定投做好配置,哪个多配一点,哪个少配一点。
不止下半年,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,我们会坚持寻找优质低价的好公司,通过一系列优质基金去布局。我把这些资产归为优质低价的资产,这也是猴哥敢于一直定投梦想家的底气。
货基和债基没有什么新鲜的,唯独能拉开超额收益的差距的,一定是权益类产品。像现在权益市场低迷的时候,也正好是加速加码布局的好机会,正因为现在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,反而会给优质公司一个错误的、偏低的估值。
猴哥的资产配置里,花好月圆负责“稳”,梦想家负责“稳中求进”,这就是猴哥对自己配置的一点理解。
猴哥定投计划:本周已完成两笔定投(一笔货币+和一笔权益),会继续择机继续加码。
反正猴哥的理念就是,均衡配置一揽子优秀的基金经理的产品,我们要做的就是和长期优秀的基金经理站在一起。剩下的,就是学会在定投的过程中等待和坚守,这也是最难的。
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:本人私募基金研究员,限于合规,只能说基金和板块,以实盘投资基金展示方法为主。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!投资股票、基金有较大波动风险,请自主谨慎决策。